Sunday, September 03, 2006

看完《包法利夫人們--名媛的美麗與哀愁》

400blows:

看完《包法利夫人們--名媛的美麗與哀愁》,更激發我寫下我那良久及可見將來都無什機會用到的「搞戲原則」(as a director/creator):

- 演員愈少愈好,三為上限(沒有什麼中心思想是三個演員表達不到的)

- 後台人員愈少愈好

- 形式上以簡約為上,專一是有可觀回報的,「沉默的羔羊」食人博士Dr. Hannibal Lecter的Rule No. 1: Simplicity。Multi-form(position)固然能滿足編導的創作慾,但演員的過癮度能照顧到嗎?編導想洩/過創作慾,大可以用setting、lighting等等...Robert Lepage的「Far Side of the Moon 捕月」,因為用獨腳戲做multi-form,所以all time classics的地位不受影響。

- 要確保演員有戲可演有癮可過

- 編導要避免那些滿足私慾及令演員行屍走肉的場面調度及設計

- 删除一切厭惡性的崗位

- 長度不能太長(1 hr maximum?)。像《包法利夫人們》,3 hr 10 min (有必要嗎?) with so many words (有空間讓觀眾細嚼嗎?)。時間能沖淡哀傷及精煉的劇作。

《包法利夫人們》的演員,除了靑春貌美身裁出眾外,受過專業藝術訓練的他們應該比林奕華
以往用過的celebrity icon及童男童女更有助創作者的marketing、implementation及product design。

3/9/06日場,Scene 11 「快樂 - 販賣愛情」,主持人問現場觀眾有什麼產品是女性必須的,坐在我前面的男觀眾洋洋得意的喊出「震蛋」,為宣揚香港觀眾質素及臺灣演員質素獻出一分力。

由《可怕的父母Terrible Parents》到《包法利夫人們--名媛的美麗與哀愁》,林奕華依然是文字及裝置比劇場技巧精煉、雞啄唔斷及嫉父權如仇的他。如果《包法利夫人們》有加分,那是源自林氏些微更純熟的技巧,更重要的,是來自臺灣的文本及演員。

場刋內的所有文字都十分值得一讀。

演員們,辛苦你們了。但你們所得的,應比celebrity icon及童男童女更多。

--------------


贊年 - 年日祝讚Time2Bless:


Response:

1. 演員數目
無特別遍好 -- 無所謂多好定少好,視乎想製造的效果。
-->例:此劇是需要多點人的(多於3人),以製造劇中的「群眾」、「觀眾」和最重要的:一大堆的人們,即「我們」


2. 後台人員數目
無特別遍好 -- 無所謂多好定少好,視乎製作的實際需要。
-->例:劇中最重要的工具是演員的衣著打扮。衣履鞋物,起了很重要的「戀物」、「對物的慾望」的效果。
這需要專業的服裝、化妝、髮型、美術指導等製作人員。


3. 簡約度
無特別遍好 -- 無所謂簡單好定繁複好,視乎實踐戲劇中的哲學時所選擇和決定的層次和結構。
-->例:此劇是玩一個複雜的哲學大議題,內裏還包含多個關於生活和人生的子議題(或根本就是提出多個的哲學大議題),環環相扣,層層躍進,複雜的議題可玩的東西自然極多。
玩的時候可以是專注,亦可以是紜雜;過程形式可以是簡約,亦可以是華麗。原文本的哲學指涉眾多,多層次和複結構是一個高難度的動作,以求將。

當然,原文本亦可以專注和簡約之法演繹,但就不只是將形式簡化就成,需要重新為原文本所提供的哲學和藝術框架重新作調動。換言之,那並不是一套改善了抑或是變差了的《包法利夫人》,而是完全另一套的《包法利夫人》。

亦換言之,這不是好壞的問題,而是哲學和藝術框架的定位狀況。不是好咖哩和壞咖哩的問題,而多些是在日本素菜和泰國咖哩的異質狀況之間作選取定位。


4. 演員的過癮度 + 避免滿足私慾及令演員行屍走肉的場面調度及設計 + 厭惡性的崗位
相信此劇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各崗位應頗過癮,因原文本和編導的定位令整個《包法利夫人》這「平台」碩大無朋,能於多層次和複結構之間四竄,空間極大。從比較的角度來看,現時香港很少有這層次的文本和編導可締造如此大的「平台」,容讓演員和工作人員在其中作出如此多可能性的摸索。從自己嘗試作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代入後,我猜測演員和工作人員應非常過癮。


5. 長度 + word amount
無特別遍好 -- 無所謂長好定短好、多好定少好,與題目3 所述的觀點同。
換言之,不是好壞的問題,而是哲學和藝術框架上的定位和選取。


另再談我或會作出的某些調動 ------ 根據本人的style和美感喜好,而不是有缺點需改的那種調動 (從泰國咖哩的取向來說,林導[再加上編、演和製作]的style和美感喜好在此劇的發揮實是淋漓盡致)。